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距离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2.2公里的海面上,一座白色建筑物竖立在海面上,这是国家级潮流能试验场(舟山)的一座示范泊位,这里的两台潮流能示范机组每年可发电至少30万度,通过海底电缆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送绿色能源。
国家级潮流能试验场(舟山)示范泊位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由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是我国首个具备公共测试和示范功能的公益性开放型国家级潮流能试验场。
2月18日,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舟山潮流能项目负责人陆忠民在现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说,示范工程由桩柱式潮流能双向发电成套设备、海上升压站、岸基集控中心及海底电缆组成。2020年7月,示范机组进入并网调试运行阶段。2023年7月,示范机组进入稳定示范运行阶段,年发电量约42万千瓦时。
“这个试验场可为国内外潮流能发电机组提供完善的测试条件,为我国潮流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陆忠民说。
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能源法》提出“国家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海洋能开发利用从此有法可依。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试点先行,提升规模”作为重要原则,提出积极支持海洋能利用试点工程建设,稳步提升工程规模,以规模化推动成本下降,带动产业化发展。
国家级潮流能试验场(舟山)项目选址位于舟山市普陀山岛与葫芦岛之间海域,共布置1个示范泊位和3个测试泊位,并在葫芦岛南侧建造岸基集控中心。
“潮流能的发电原理和风力发电类似,即将水流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陆忠民说,潮流能是指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使海水产生周期性的往复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动能。潮流能的设备直接置于水中,通过水的水平流动产生能量。潮流能主要集中在群岛地区的海峡、水道及海湾的狭窄入口处,由于海岸形态和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流速较大,伴随的能量也巨大。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冀说,潮流能发电与风能发电相比资源可预测性更高,因为风能预测依赖大模型且较难准确估计,潮流能发电依据潮汐,规律性强,在非极端环境下可预测流速和流向,利于选址和机组布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能量捕获率角度看,水的密度远高于风的密度,因此单位面积下潮流能发电能量捕获率更高,提升装机规模所需投入相对较小。另外从输电成本来看,海上风电的发展逐kaiyun体育全站 Kaiyun登录网页渐远离海岸,输电成本上升,潮流发电常在近岸,可就近接入电网,降低成本。
在浙江舟山,潮流能和波浪能资源丰富。在舟山岱山县秀山岛南部海域,稻桶山岛和青山岛之间,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已连续运行超过91个月,正源源不断地将绿色电源输送到电网中。
杭州林东新能源副总裁陈历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说,该项目通过平台式模块化Kaiyun平台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设计,解决了坐底式大型机组安装运维难、成本高、扩展性差等难题。
据陈历介绍,2016年7月27日,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首期1兆瓦机组在舟山下海发电,2016年8月26日成功并入国家电网。2017年5月25日开始,该1兆瓦发电机组实现全天候发电并网。2018年11月29日和2018年12月29日,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第二代400千瓦机组、第三代300千瓦机组相继顺利下海发电。2022年2月24日,LHD第四代“奋进号”机组在舟山海域成功下海,这是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也是我国目前单机功率最大的潮流能发电机组。2022年4月29日,该机组通过国家电网的并网验收,正式并网运行。
“目前,LHD项目投运机组模块已全面涵盖当前国际上潮流能发电机主流机型,装机规模和科技水平领先世界。”陈历说,截至目前,LHD海洋潮流能电站已连续运行超过91个月,LHD海洋潮流能电站总并网电量已超774万千瓦时,其中奋进号已超478万千瓦时,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运行时间居国际前列,标志着潮流能发电技术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我国海洋能开发实现了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并入电网三大跨越。
目前,世界上掌握潮流能发电并网技术的国家只有英国、美国和中国,但在持续稳定发电并网时间上,我国LHD海洋发电项目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总成平台+模块,实现设备可维护,这是与国外最大的不同。”陈历说,与国际主流技术相比,LHD海洋发电项目采用了“平台式+模块化”的科学路径,有效破解了海上安装、运行维护、垃圾防护、电力输送等关键问题,具有装机功率大、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性强,海域兼容性好、项目可复制性强等特点,有望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行。
海洋能是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
我国海洋能资源利用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实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浙江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已实现商业化运行40余年,累计并网发电超2.5亿度。波浪能利用取得新突破,在海岛能源保障、深水养殖、海上设备供电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示范应用,创造多项“全球首次”。2023年,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1兆瓦“南鲲号”漂浮式波浪能平台成功并入海岛电网。
王冀说,从海洋能的定位与市场需求来看,海洋能是沿海能源的补充能源,在不适合开发海上风电和光伏的区域或海岛地区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为海岛供电、保障海上平台和装备能源等。市场需求方面,海洋能与其他产业融合有较大潜力,如波浪能与深水网箱养殖融合案例取得良好效益。
王冀还表示,潮流能发电技术上虽有进展但仍需提升,成本方面目前潮流能发电电价较高,只有规模化发展才能可降低成本,这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
据OES预测,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装机规模将超过3亿千瓦,将带动68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亿吨。开发海洋能资源,不仅可为沿海地区提供清洁电力供应,还具备制淡、供暖、制冷和其他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潜力,对“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各能种的示范工程布局方面,《意见》提出,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在潮流能资源富集区域,支持将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地区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解决方案之一。在浙江舟山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的基础上,分阶段启动建设百兆瓦级潮流能规模化利用重点工程。
《意见》还提出,推进波浪能规模化利用。在我国建造的“舟山号”“长山号”两台500千瓦和“南鲲号”首台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机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建设兆瓦级波浪能规模化试点工程;支持温差能资源综合利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20千瓦温差能发电机组工作基础上,继续支持在温差能资源富集区域,布局开展温差能综合利用规模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多附加值产品,带动终端用能成本下降,提高温差能应用经济效益;开展海岛多能互补应用。支持在海岛建设海洋能多能互补电站,实现向海岛及附近海域持续稳定供电,缓解海岛居民用电短缺,提升海岛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将积极支持多领域融合发展,特别是,鼓励海上风电场配套开发波浪能。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沿海省份电力尤其是绿电需求大,海洋能靠近负荷中心,未来陆地资源日趋紧张情况下,海洋能开发利用对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海岛和深远海用能短缺以及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潘慧敏表示,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推进落实《意见》,扎实推进试点地区海洋能资源普查,适时在全国沿海地区推广;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和波浪能同场开发,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结合“十五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能源科技创新规划研究,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沿海地方推进意见实施,提升海洋能创新发展能力,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加快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